
接上篇,官渡之战(4):袁绍到底是被低估了吗?
在曹操显露出一丝退却之意后(由于军粮告急,他向荀彧和仪欲请示是否该撤退),荀彧立刻开始劝慰他,言辞中充满了坚定和理智:“即使现在军粮匮乏,亦未必比当年楚汉之时更为困顿。回想当年刘邦与项羽的较量,虽然刘邦一度被项羽击败,但他从未放弃过。您现在以少胜多,已占据有利位置,且敌军虽强,却不能越过这道防线。如果我们继续坚持,战争局势必将发生变化,此刻正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,我们绝不可错过。”
荀彧借刘邦与项羽的历史对比,提醒曹操不能放弃,必须坚守待机。刘邦在成皋被项羽压制时也没有后退,而是不断寻找反击的机会,最终逆转了局势,成功建立了汉朝。
展开剩余77%此时,曹操的另一位谋士,荀攸,也带来了关键情报:袁绍的后勤补给队伍正在运粮至乌巢,且袁绍手下的韩猛轻敌疏忽,或许可以乘机打击。
曹操深知双方曾是盟友,彼此了解得很透彻,袁绍的将领韩猛虽然勇猛,但对于粮草的保护却显得过于轻率。于是,曹操决定派遣徐晃和史涣前去打击韩猛,最终成功地将袁绍的军粮烧毁。这一战的成功,迫使袁绍在短时间内调整了粮草的储备地点,将其转移至距离大营约四十里外的乌巢。
值得注意的是,袁绍为了保证粮草安全,抽调了五万余精兵,力求严密防守。然而,沮授作为袁绍的头号谋士,再次提议加派蒋奇一支队伍,协助淳于琼等人加固防守,防止曹军偷袭。沮授深知此战的胜败将直接决定整个局势,因此他对粮草的防守极为谨慎。然而,袁绍此时已经对沮授失去了信任,根本不再听从他的建议。
然而,若没有突发的内乱,曹操在兵力和粮草上的劣势注定难以在正面战场取胜,乌巢一旦失守,曹操的军队必然会全军覆没。就在曹操陷入两难的境地时,袁绍内部爆发了剧烈的党争,局势因此发生了转变。
许攸的投降改变了战局
许攸因家中亲人犯法被审配抓捕,心生不满,于是投奔了曹操,带来了震撼性的信息:“袁绍的军队虽然装备强大,但此刻在乌巢的守备并不严密,且粮草储备非常松散。如果曹军趁机发动攻击,快速打击敌人的粮草补给,袁绍军必将自乱阵脚。”
许攸的情报对曹操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。曹操决心冒险,亲自带领五千精锐,轻装上阵,发起了夜袭乌巢。在许攸的帮助下,曹军熟知袁绍军队的防线和弱点,很快便深入敌营。
曹军出发时,巧妙地伪装成袁绍的军队,利用袁绍军的旗帜和暗号,迅速绕道进入乌巢附近。曹军轻巧地接近敌营后,立刻点燃大火,将整个乌巢包围(虽然敌军惊慌失措,但很快被淳于琼稳住阵脚,关闭营门)。然而,火光四起,许多重要的辎重被烧毁,战局渐渐变得扑朔迷离。
虽然淳于琼经验丰富,凭借冷静的指挥成功封锁了营门,但他并没有预料到曹军会如此凶猛,且即使是五千精兵,也能在危机时刻爆发出超常的战斗力。此时,淳于琼决定带领全军出营反击,试图凭借一万人的优势挽回战局。然而,他低估了曹军的决心,战斗在营外爆发,曹军以死拼的姿态杀入了敌阵。
淳于琼见敌军来势汹汹,终于决定撤回营中防守,但曹军不依不饶,紧紧追击。经过一场激烈的拼杀后,曹军突破了营垒,淳于琼被俘,袁绍的粮草和大部分军队被摧毁,甚至连袁绍的亲信都未能幸免。曹操下令将所有死去的袁军将领的鼻子割下,牛马牲畜的舌头也被割掉,以此震慑敌军。
袁绍的军心崩溃,最终败局已定
袁绍的军营在乌巢之败后开始动荡不安,阵营内的分歧愈发明显。张郃主张迅速派兵援救,但郭图则提出应该集中力量攻打曹操的大营,最终在失去关键粮草补给后,曹操的军队将再无反扑之力。
然而,袁绍此时已经处于极度焦虑的状态,决定倾全力进攻曹操的大营。这一决策注定是错误的,毕竟,曹操的营垒经过了多次战斗,坚不可摧。袁绍的将领张郃、郭图等人很快意识到此举的危险,纷纷提出撤退。就在这时,消息传来,淳于琼兵败被杀,所有人都看到了大势已去。张郃最终选择带领部队投降曹操。
袁绍被迫撤回河北,准备恢复自己的势力。但他在内心深处也知道,自己的失败已经是不可逆转的。曹操紧追不舍,在黄河边一路追击,缴获了大量武器、粮草和珍宝。
若袁绍亲自带队,是否能改变战局?
倘若袁绍能够亲自带队,是否能扭转局面呢?我们可以从曹操亲自出征的方式看到,战场上的领导者能够为部队带来极大的激励。士兵看到自己的统帅与他们并肩作战,内心的斗志也随之燃起。相较而言,袁绍尽管拥有强大的军队,但他过于依赖下属,尤其是在决定性战役中未能亲自上阵,缺乏一种决胜的气魄。
曹操的一番话或许最能解释袁绍的失败:“绍之为人,色厉而胆薄。”袁绍表面威风凛凛,却在关键时刻缺乏决断力。无论是面对董卓,还是面对曹操,他始终无法挺身而出,最终错失了每次关键的反击机会。而曹操的亲自上阵,无疑是他能从逆境中崛起的重要原因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上一篇:张子枫现身我会好好的南京路演笑容甜美好治愈_电影_观众_角色
下一篇:没有了